当今时代,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,其中就包括涉密人员。而近年来,手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泄密“重灾区”,泄密案例高发频发,屡禁不止。涉密人员一定严格遵守保密规定,谨慎使用手机。进入涉密场所时,请把手机放置手机屏蔽柜中保管,不要为了一时方便,拒绝把手机放在屏蔽柜中,造成严重泄密后果的,要承担法律责任。另外与涉密相关的工作内容,都禁止在公用网络传输、存储、处理,必养成良好保密习惯,从源头上防范失泄密事件发生,保障各项工作安全健康推进。
移动互联网时代,以微信、QQ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,因其即时、便捷、互动等优势,几乎是人人必备,在机关、单位工作人员甚至涉密人员中也应用广泛。
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快捷与便利的同时,保密管理也正在经受着严峻挑战。即时通信工具和网络社交媒体泄密案件近年来层出不穷,网盘等互联网存储服务也逐渐成为一大泄密渠道。
社交媒体泄密案例一
某市直属机关新任干部蒋某按照工作安排,到市委参加有关会议并领取1份秘密级文件。为炫耀公务员身份,蒋某将该文件首页拍照并在微信朋友圈发布。10分钟后,蒋某的领导孙某看见后立即责令其清除照片,但为时已晚,蒋某朋友金某巴保存该照片并将其发布到个人微博,造成泄密。案件发生后,蒋某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。
社交媒体泄密案例二
A市某机关工作人员王某被借调至位于B市的上级主管机关工作。但两市相距较远,王某只能与妻子李某两华体会平台官网活。
一天李某给王某打电话,称其特意请好了假,想趁圣诞节和元且期问来B市和王某团聚。很是不巧,恰逢王某这几天有重要任务,需要连续值班,根本无法陪伴李某,就让李某不要过来。李某一听就急了,认为王某可能有了外遇,说什么都要去B市看个究竞。
王某反复劝说无效,正好手里有1份刚刚接到的机密级文件,便用手机偷拍了文件全文后用微信发给李某,以证明自己确有工作安排。李某看到照片后,知道了文件内容,觉得“奇货可居”,为向朋友炫耀,将其转发给张某,张某又将其上传到自己的网络博客,导致大范围泄密。事件发生后,有关部门给予王某党内严重警告、行政撤职处分。
友情提醒: 这些案例都违反了保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,杜绝以上现象,一是加强审查,做好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在岗期间的动态审查,尤其是心理“审视”,发现不良苗头,及时予以“鞭策”、提醒。另外,抓好保密教育培训,及时传授基本的、最新的保密知识,普及保密法纪知识。